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5-03-24 访问次数: 10
一、案例实施的工作基础
(一)总体情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是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近年来,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加快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新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大数据驱动的评价,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与实践,力争建成全国高校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实验区、引领示范区。
(二)项目基础
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加强顶层规划,从体制机制上对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党代会、教代会、教学思想大讨论、本科教育教学节等活动,凝聚形成“打造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工程”共识;成立创新智慧教育交叉研究中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牵头与华为等11家IT企业联合成立智能教育产教联盟,形成“产教融合、教研结合、教研相长”的建设模式,为人工智能+教育探索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实施保障。
图1 本科教育教学节总结
二、案例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改革思路
面向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立足学校电子与信息特色的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坚持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为驱动,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手段,以数字教育发展新趋势为突破口,培养符合智能时代特色的新工科人才。
图2 项目改革思路与举措
(二)主要举措
1.明确“人工智能+教育”新工科的内涵及方向。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试点人机协作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课程设计。
2.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化学反应”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深层次重组和再造。
3.试点人机协作的教学模式。建设智能教育环境,开展虚实结合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搭建在线自助实验体系,实施个性化资源供给。
4.开展数字化教育评价。通过全流程教学与学习大数据支撑,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为学生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服务,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5.以点带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落地。设立智能教育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优质教学质量奖等,形成示范引领。
图3 项目负责人做客CCTV2做专题报告
三、案例实施成果及成效
(一)开展智能教育研究。承担并完成教育部《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等学校在线教育教学总结与政策建议》等智能教育领域课题。
(二)形成“AI驱动、六新引领”的智能教育建设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智能教育经验,建成“AI+教育中心”,并面向社会开放。
图4 “数字化驱动六新引领”的西电“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三)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教育示范课建设,形成“双师”协同教学模式、“虚实同行、分工合作”的自助实验、探究式课堂和大数据支撑的课堂实时评价与预警。
(四)完善智能教育资源供给体系。通过对教室升级、线上平台智能技术应用,形成人机协同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资源供给体系。
(五)建成“西电智课平台”。涵盖32个智能化功能模块,融合28个智能在线实验平台。
四、案例的创新点及特色
(一)理念创新——提出新环境、新资源、新教学、新评价、新培训、新治理协同发展的“六新”体系,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模式创新——以“多维融合”为目标,实现技术与教育的“化学反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层变革。
(三)目标创新——实现规模教育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解决规模教育下个性化教学需求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
五、案例应用及推广情况
(一)对外辐射
项目成果列入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教学典型案例,两次发表在教育部简报上,项目组在教育部“高校信息化工作”“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专题会上做主题发言,在各类智能教育论坛累计报告130余场。
(二)应用推广
学校荣获陕西省智慧校园示范校。AI+模电实验获批数字陕西建设最佳实践案例。“AI+教育中心”接待400余家单位、5000余人次调研,“西电智课平台”部分功能模块辐射到国内10余所高校使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
图5 西电“AI+教育中心”
转载自师培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