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中国数字战略的迭代与跃迁

   发布时间: 2025-03-09    访问次数: 60

作者简介:魏晓文,《科技创新与品牌》常务副主编,创新力智库秘书长


2015年,“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启蒙时代; 2025年,“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两次战略升级,标志着技术赋能从“工具性连接”迈向“系统性重构”,也折射出中国对全球科技浪潮的深刻洞察与主动引领。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政府的政策导向始终以技术革新为引擎,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战略,通过连接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重塑了商业生态;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以更深的融合度、更强的技术穿透力,开启了智能经济的新篇章。 

战略升级:从“连接革命”到“智能革命”

在科技浪潮的奔涌前行中,政策的灯塔始终为产业发展指引方向。从10年前“互联网+”的崭露头角,到“智能+”的稳步推进,再到“人工智能+”的闪亮登场,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互联网+”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平台化。政策重点围绕网络覆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等展开。例如,国家通过“宽带中国”战略、跨境电商试点等政策,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催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型企业的崛起,带动了消费互联网的繁荣。

相较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人工智能+”更强调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及是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智能机器人等终端,并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国家级规划。

“人工智能+”并非传统人工智能概念的简单延续,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传统人工智能,多聚焦于特定任务的算法优化与模型训练,犹如在既定轨道上疾驰的列车,目标明确却路径有限。而“人工智能+”则像是一股无孔不入的灵动清泉,作为基础性、驱动性技术,它挣脱了传统的束缚,以一种更为开放、融合的姿态,渗透进各个领域。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范畴,而是成为连接不同行业的桥梁,打破了行业间的壁垒。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工智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各行业的无限潜能,催生出全新的业态与模式,为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机遇。

塔始终为产业发展指引方向。从10年前“互联网+”的崭露头角,到“智能+”的稳步推进,再到“人工智能+”的闪亮登场,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互联网+”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平台化。政策重点围绕网络覆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等展开。例如,国家通过“宽带中国”战略、跨境电商试点等政策,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催生了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型企业的崛起,带动了消费互联网的繁荣。

相较于“互联网+”的广泛连接,“人工智能+”更强调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及是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具体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AI手机、智能机器人等终端,并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国家级规划。

“人工智能+”并非传统人工智能概念的简单延续,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传统人工智能,多聚焦于特定任务的算法优化与模型训练,犹如在既定轨道上疾驰的列车,目标明确却路径有限。而“人工智能+”则像是一股无孔不入的灵动清泉,作为基础性、驱动性技术,它挣脱了传统的束缚,以一种更为开放、融合的姿态,渗透进各个领域。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范畴,而是成为连接不同行业的桥梁,打破了行业间的壁垒。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人工智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各行业的无限潜能,催生出全新的业态与模式,为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机遇。

经济重构:从“平台经济”到“智能经济”

2010年到2020年,属于“互联网+”的风起云涌。4G网络、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服务的泛在连接,催生了阿里、腾讯等世界级平台企业,推动服务业数字化率不断跃升,但亦导致“赢家通吃”的垄断格局,技术红利集中于消费端,制造业渗透率不足35%,存在“消费互联网繁荣,产业互联网滞后”的结构失衡。

从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天的10年间,它的经济重构已经成为一场普惠性革命,拼多多激活下沉市场,农村电商规模突破2万亿元;在线教育让三线城市学生可获取哈佛公开课……但这种消费民主化的背后,出现的平台算法加剧“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也引发监管反思和治理挑战。

2021年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兴起,大模型引发“智能涌现”,具身智能、量子计算开启技术奇点。如百度文心一言在工业质检场景将准确率提升至99.7%,华为盘古药物大模型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60%,“人工智能+”的变革,已经引发产业智能化与就业结构重塑。

“人工智能+”中的“+”,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及各种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大门。这一符号,绝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一场化学反应,是创新与变革的象征。在医疗领域,它如同一双敏锐的“智慧之眼”,借助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在教育行业,它化身为个性化的“智能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特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在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人工智能+”的生动注脚,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实现信息交互,让出行更加安全、高效。“人工智能+”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各行业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路径突破:从“效率革命”到“生产力重构”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较而言,二者目标层级不同,“互联网+”侧重效率提升与模式创新,而“人工智能+”旨在构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技术深度各异,“互联网+”依赖成熟的网络技术,而“人工智能+”需突破算法、算力、数据三位一体的技术瓶颈。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784亿元,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采用率达到了15%,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扩张,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市场中迅速渗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在生产力重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为产业赋能。于工业而言,它可以像一位智慧的工匠,深入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智能监测与精准控制,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次品率,让生产线变得更加高效稳定;在农业领域,它可以借助传感器与数据分析,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精准的灌溉、施肥建议,助力农业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可以为不同行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飞驰。

我们可以通过终端应用更直观地体会到“人工智能+”的生产力重构能力。目前大力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凭借车与车、车与环境的智能交互,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安全,也为未来交通勾勒出一幅智能有序的蓝图;AI手机则像口袋中的“智能伙伴”,以强大的人工智能运算能力,带来更智能的拍照、语音交互等体验,满足人们对便捷高效生活的追求。这些智能终端的崛起意义非凡,它们巧妙地将我国强大的制造优势与居民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紧密相连,不仅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落地,让前沿科技走进大众生活,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广阔天地。

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宛如一场科技盛宴,在各个领域铺陈开来。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中国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并行者”的身份转换。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重塑了产业版图,更重构了国家竞争的逻辑——当算力取代电力成为新基础能源,当算法工程师取代流水线工人成为生产主力,大家会明白人工智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真正含义。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长征中,唯有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协同双轮驱动,方能让“人工智能+”的星火,燃亮新质生产力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