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
王一岩,塔卫刚,赵芳芳 发布时间: 2024-12-25 访问次数: 11
作者简介:王一岩,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方向:智能教育、人机协同教育、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wangyiyan3318@163.com);
塔卫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人机协同学习(taweigang@126.com);
赵芳芳(通讯作者),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方向:生物教育、STEM 教育、科学教师教育(violet_fangi@163.com)。
[引用信息] 王一岩,塔卫刚,赵芳芳(2024). 新质人才培养: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J]. 开放教育研究,30(6):48-54.
摘要:数字技术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新质人才”指能够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塑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其核心特质包括: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自省自觉与自主学习、数字合作与问题解决、数字创新与开拓能力、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文章梳理了新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包括:开拓创新锚定新质人才愿景、自主自觉奠定人才培养基调、探究实践引领育人模式转型、人机协同驱动教育实践创新。未来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全面的新质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机协同的数字学习方式创新、打造系统完善的新质人才培育课程、构建跨学科数字教育探究实践体系、创建协同创新的新质人才培育生态。
关键词:新质人才;数字教育;新质教育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协同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的语言理解、文本生成、人机对话、创意设计、复杂决策、跨领域适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戴岭等,2023),这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意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与互动性、学习干预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教学辅助的即时性与精准性(刘三女牙等,2024),为数字教育变革提供更多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技术的赋能有助于打造“新质教育生产力”(贾同等,2024),为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数字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注重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创造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王竹立,2024),强调学生能够在机器的支持下打破学习边界,探索未知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因此,数字教育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依托数字技术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服务、创新教育样态等外在层面,而是需要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聚焦高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重新思考“新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理念,以此确立数字教育发展的目标使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良好的人力资源(祝智庭等,2024)。基于此,本文将“新质人才培养”作为数字教育创新变革的目标愿景,深入阐释新质人才的内涵和特质,论述新质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数字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二、本质特征
(一)基本内涵
“新质人才”指能够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塑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新质人才培养是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前沿趋势出发,对数字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构,以引领数字教育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潜能与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良好的人力资源。
具体来讲,新质人才一是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清楚人和机器的分工与协作机制,能够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正视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对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能够合理利用数字教育产品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三是要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跨界创新,探索全新的学习领域、尝试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以解决困扰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四是具备较强的数字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能够合法、合规、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开展合乎伦理的教育实践,确保数字技术为人类带来福祉(见图 1)。
(二)主要特质
1.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只有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数字应用技能,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发展和实践变革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这就要求学生一是要掌握牢固的数字技术知识,了解数字技术的演变历程,明确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以及当前炙手可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核心价值,清楚数字技术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便利和风险,了解数字技术赋能学习的核心价值和应用场景;二是具备较强的数字应用意识,对数字化产品有较高的接受度,愿意接纳各种数字化工具作为自身学习和工作的补充,具备主动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产品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三是提高数字应用技能,了解工作、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技术工具,能依据当前面临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数字化工具,并熟练使用这些产品和工具解决问题。
2. 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
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是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必备素养。各种数字化产品渗入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未来的学习将越发依赖学生和机器的互动协商、优势互补(王一岩等,2024)。在此背景下,需要培养新质人才具备较强的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才能适应人机协同的学习方式,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深入了解数字化产品的核心优势及局限性,明确数字化产品能为提升学习效率和优化学习过程带来哪些影响,以明确其应用场景,且了解数字产品赋能学习的潜在风险。二是要具备人机协同思维,通过人机合理分工,将简单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留出更多时间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建构,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优势,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王一岩等,2022a)。三是要具备人机协同能力,即充分利用机器的优势促进自身的知识建构和思维提升,如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加强人机之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碰撞,在人机多轮对话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知识建构、认知进阶和思维提升,完成超越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复杂任务(郝祥军等,2022)。
3. 自省自觉与自主学习
自省自觉与自主学习是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辅助,使得人机协同学习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学生需要强化自省自觉,妥善处理人和机器的关系,避免对机器的过度依赖:一是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明确自身在人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避免对智能技术的迷信和依赖,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借助数字技术对自身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偏好、情感态度等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清楚优势和劣势所在。二是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主动利用数字产品开展学习活动,且能依据机器的分析结果和改进建议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反思学习问题、调整学习策略,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4. 数字合作与问题解决
数字合作与问题解决是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抓手。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且能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与他人合作开展学习活动,才能够推动数字教育实践的有效开展:一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合作与沟通协商能力,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通过“人机合作”和“人际合作”的方式,与机器和同伴交流思想、分享观点,达成对所学内容的共同认识,或通过任务分解和方案集成,提出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二是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化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学生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个人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字化问题解决能力,能综合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分析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适应数字教育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探究实践能力,能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利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和方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吴旻瑜等,2023),以助力学习素养的有效提升。
5. 数字创新与开拓能力
数字创新与开拓能力是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数字技术作为人类感官、肢体和大脑的延伸,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学习的效率显著提升,学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获得更加智能精准的学习支持服务。在此背景下,学习的目标不能停留在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学业表现这层面,需要更加注重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跨界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展学习边界,探索未知领域,尝试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以提高创造力。一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追踪领域前沿问题,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传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并实施创新型的问题解决方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开拓意识和跨界能力,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打破学科边界,不断拓展学习深度、延伸学习边界、探索未知领域,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升跨学科和创新实践能力。
6. 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
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是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数字技术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也带来了系列风险,如“知识幻觉”引发学生思维误区、“算法偏见”误导学生学习方向、“作业抄袭”引发学业诚信危机、“数字依赖”危害学生自主意识、“信息茧房”造成学生单一化发展、“算法霸权”引发学生主体异化(吴南中等,2023)。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字安全意识,避免盲目迷信数字产品提供的服务,对数字产品所带来的虚假信息、数据安全、数字沉迷、视力危害等负面影响持警惕态度,避免误用和滥用数字产品;具备较强的数字伦理意识,认识到机器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不能替代自己学习,且需要依据自身实际系统审视机器提供的智能化学习辅助,明确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防止对数字教育产品的过度依赖造成机器对学习主体地位的“僭越”;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数字学习空间中能遵照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开展学习活动(吴砥等,2023),利用数字技术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确保数字技术应用能切实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关键问题。
三、核心培养
理念数字教育背景下的新质人才培养,需要以开拓创新锚定新质人才愿景,以自主自觉奠定人才培养基调,以探究实践引领育人模式转型,以人机协同驱动教育实践创新。
(一)开拓创新锚定新质人才愿景
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属性,使得“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徐政等,2024)。为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新质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目标导向,即新质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拓展自身学习边界,发现前沿问题,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因此,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开拓创新”锚定核心愿景,着力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能主动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探索全新的学习领域,追踪前沿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实现学习广度的拓展和学习深度的延伸。二是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对过往的经验和方法持批判精神,对未知的领域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二)自主自觉奠定人才培养基调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越发深入地参与人类的感知、分析和决策等,推动人和机器的深度协同、共创共生。这也引发人机关系的异化,人类逐渐成为被监测、被分析、被干预的被动客体,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据机器的智能干预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数字教育背景下的新质人才培养需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和主体地位的回归,以学生的自主自觉奠定新质人才培养的基调: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对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学生需要厘清人机协同学习中人类和机器的角色划分(王一岩等,2022a),合理利用机器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过程,避免对机器的过度依赖造成自身思维的堕化。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人机协同学习的发生更多依赖机器的诊断和干预,由机器帮助学生诊断学业问题、推荐学习资源、实施精准干预,学生有可能成为机器智能干预的被动接受者,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新质人才培养需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机器的辅助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反思学习问题、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对自身行为投入、认知策略、情感动机、元认知的精准监控与动态调整。
(三)探究实践引领育人模式转型
在过往的学习中,教育领域多强调通过“听讲”“刷题”等加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渐转型,这种“知识导向”的培养模式已成为过去式,教育领域更加强调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基础、强化问题解决、提升决策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因此数字教育背景下的新质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强调探究实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更强调“素养导向”,即学生能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掌握、提高社交能力、锻炼意志品质。二是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需要转变“听讲—做题”这种静态的知识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实践性、探究性、跨学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加强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同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和创造力。
(四)人机协同驱动教育实践创新
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数字技术手段的革新,通过数字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数字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让学生在人机协同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掌握、提高认知水平、提升思维能力。其一,人机协同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的文本生成、人机对话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能借助人机对话开展学习,提高学习的生成性、创意性和灵活性。在人机对话中,学生能从自身的学习需要出发,开展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和情境设定,让机器帮助自己搜集资料、生成内容、凝练观点、完善思路,并依据机器的反馈结果修正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学生和机器的观点交流和思维碰撞,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和自主建构,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和系统性建构。学生的认知能动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将得到提升。其二,人机协同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辅助,能有效帮助教师监控学情、生成教学方案、创生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修正教学策略(高琼等,2021)。人机协同教学旨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智能生成和动态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教学辅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机协同教学能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创意性和定制性,以学生主体为驱动,引领课堂教学组织机制创新,为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素养提供多样化的辅助创新(李森,2024)。
四、实践路径
新质人才培养是数字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依托。未来,我们需要完善科学全面的新质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机协同的数字学习方式创新、打造系统完善的新质人才培育课程、构建跨学科数字教育探究实践体系、创建协同创新的新质人才培育生态,为新质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一)制定新质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落地,需要在明确新质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善的新质人才评价体系,并通过对相关群体的追踪调研,分析新质人才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定制化的干预策略,为新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证据支撑。其一,构建新质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包括从教育改革发展和数字技术革新的主流趋势出发,深入探讨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的内涵和特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征询等方式构建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各维度的能力和特质进行解构,全方位勾勒新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愿景。其二,开展大规模新质人才追踪测评。这包括依托评价体系,结合问卷、测试题和智能评价系统开发新质人才测评工具,并通过大规模的测评实践,综合分析新质人才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数字教育愿景之间的差距,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证据支持。其三,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这包括构建“评价—反馈”的闭环模型(郑永和等,2024),推动教育评价和实践改进的双向互动,依据新质人才的评价结果,生成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此勾勒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向,为优化新质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支撑。
(二)推动人机协同的数字学习方式创新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产品的逐渐成熟,使得人机协同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新常态(王一岩等,2024)。新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数字化学习工具。学生通过与机器的有机协同和对话协商,逐步胜任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自身思维、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此,新质人才培养需要重视人机协同的教育模式创新。其一,优化数字教育产品的服务策略。这包括确保数字教育产品能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的突出问题,且能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避免单向度的服务供给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当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机器可通过模拟专家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构建序列化的问题链,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时,机器可帮助学生查找资源、收集数据、凝练观点,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协商,帮助其优化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学习效率。其二,拓展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场景。目前人机协同学习大多聚焦学生知识学习层面,试图通过拟人化的学习干预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提升认知能力。新质人才培养需要拓展人机协同学习的场域和边界,聚焦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开展认知辅助学习、思维启发学习、自由探索学习和人机论辩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打造系统完善的新质人才培育课程
课程体系可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创新性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一是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即围绕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自省自觉与自主学习、数字合作与问题解决、数字创新与开拓能力、数字伦理与社会责任等特质,进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构建课程图谱,明确各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资源类别、活动形式,为新质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提供方向指引;二是开发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资源,即整合一线教师、专家学者、智能教育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优势,针对特定主题进行体系化的资源设计和定制化的资源开发,利用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创新资源的表征形态(万力勇等,2023),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三是推动新质人才培育课程的大规模应用,即依托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学习终端等产品推动新质人才培育课程的普及和推广,与政府、学校和广大教师等主体深度合作,推动新质人才课程的广泛应用,帮助广大学生群体提升数字化学习胜任力。
(四)构建跨学科数字教育探究实践体系
探究实践是新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新质人才培养的实践落地需要突出探究实践的关键作用,构建跨学科的数字教育探究实践体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撑:一是构建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探究实践体系,即针对新质人才的特质,设计体系化、层次化的跨学科探究实践体系,为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支撑,让学生能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能力。二是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探究环境,即利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智能增强的数字探究环境(余胜泉等,2024),无缝衔接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为跨学科探究实践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帮助学生沉浸式地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三是设计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创意设计能力,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五)创建协同创新的新质人才培育生态
新质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无法提供有效支撑。这就需要整合多元主体的优势,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王一岩等,2022b),为新质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政府需出台相关措施推动数字教育发展,重视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中小学和研究机构加强数字教育背景下新质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企业要以新质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发新质人才培养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产品,帮助学生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人机协同思维与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中小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协作性、探究性、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提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强开发新质人才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工具,并通过大规模调研了解新质人才的发展水平,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改进建议;还要发挥自身的枢纽和调控作用,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引导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案、辅助政府出台政策文件,以此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质人才培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