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贵: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
王永贵 发布时间: 2024-12-23 访问次数: 10
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深刻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教育强国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以“六个力”高度提炼出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不仅呈现出教育强国内涵的多维性和丰富性,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鲜明特质。思政引领力居于教育强国建设“六个力”的首位,彰显出其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把握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推动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和教育密不可分,科技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着反哺科技的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教育事业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支撑起国家的强盛和安全。
强大的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取向。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牵动着社情民心。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教育强国的民生保障力,根本上在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守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性、协同性要求极高的浩大工程。这就意味着要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切实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力量在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同向同行中汇聚育人合力,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让各协同主体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奏响教育强国建设的“协奏曲”。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显著标志。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治学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分享、可借鉴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样本,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个人发展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主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外部条件,促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强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全面的教育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使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从人民幸福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题中之义。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在充分肯定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仍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等问题,需要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要聚焦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关切新期盼,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只有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教育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的美好向往和需求,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从国家富强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没有现代化教育,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历史和现实表明,凡强国兴起者,无一不重视教育;凡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习近平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使我国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从科技大国加快迈进科技强国,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从民族振兴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支撑性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育承担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职责和使命,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根本目标,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