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陈 陈希 汪静丽 陈鹤鸣: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职责探究

   发布时间: 2024-12-11    访问次数: 10

作者简介:谷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副研究员;陈希,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汪静丽,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陈鹤鸣,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0621JX34)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六期149-153页。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教学管理职责是指学校根据认证要求,对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包括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监控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及保障教学质量等,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产出,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这对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教学管理职责进行深入的探究,探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工程教育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  认证理念  教学管理  职责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随着我国正式签订《华盛顿协议》,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明确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也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而教学管理职责的落实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从认证理念出发深入分析目前工程教育中履行教学管理职责的现状,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对认证职责的认识和理解,对持续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构建与国际接轨工程教育模式、提升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和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履职现状及不足

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教学管理工作履职现状仍呈现较大的提升空间,普遍存在过于注重认证结果、产出导向贯彻不足等教学管理履职不清等问题,这与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背道而驰,在教学管理体系设计与教学管理职责承担上也未能从过程性和结果性维度体现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管理优势。

(一)过于注重认证结果,学生中心落实不足

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估。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未能真正理解和落实OBE教育理念,致使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不能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表现在,高校在OBE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存有偏差,普遍存在培养目标适用群体不全面、内容抽象模糊、不能准确预期学生毕业五年后具有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等现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及时,缺乏与行业需求的对接,致使培养目标难以满足社会产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构建中,价值导向不准确,过于关注知识掌握程度,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性不明显。

同时,教学管理机制中学生中心理念的融入不足,导致教学管理仍然倾向于以教材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管理以教学进程为导向,教学院长、系主任等教学管理者更倾向重视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设置与选择,未能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不利于充分提升学生的未来职业竞争力。

(二)较多关注教学本身,产出导向贯彻不足

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管理的核心要求。一方面,产出导向强调以明确的目标倒推过程设置,通过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及具体可测的标准,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控性和共识性。另一方面,产出导向使教学管理更聚焦于产出目标。通过不断对齐缩小和目标之间的差距,避免无效的波折,提升成果产出效率。

然而,目前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中存在关注教学工作过多,产出导向贯彻不足的问题。表现在教学管理者更加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忽视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产出导向的监管。此外,由于产教融合不足、教学管理与现实产出之间存在断层,导致认证理念难以得到充分落实,影响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如二级学院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后缺乏监管认证理念的落实,管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地制定教学任务和执行计划,少有根据学生发展和认证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监管跟进方案,不利于产出导向理念的顺利落实。

(三)教学管理机制欠缺,影响持续改进效果

持续改进与产出导向相辅相成,前者不断提升目标达成的效率,后者实现前者产出的外化展现。然而,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欠缺,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虽然在理论层面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应用,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要求持续改进,但现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存在类同化趋势,不同背景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机制针对性更新和改进,导致教学管理机制固化。如教学内容和方法未能真正与产出关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未真正面向产出,仅仅是“算分”,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其原因在于教学管理机制与认证要求逻辑衔接不紧密,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教学和行业环境,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在质量保障方面,缺乏产业与专业的互动机制,校级规章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导向性和效益性等政策规定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之间出现偏差,影响持续改进效果。

(四)教学资源整合不足,减弱专业持续发展后劲

教学管理应该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统筹和整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需的资源,以确保专业能够持续发展[2],但目前教学管理往往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教学资源互通性不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改革推进及综合人才的培养尚在探索阶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更是走在育人理念及教学改革的前端,但在实践层面相对滞后,高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导致教学资源错位、重复浪费,降低效率,如信息多头统计、重复录入,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性。[3] 使得学校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情况,减弱专业持续发展后劲,影响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其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推进需要不断补充优质且具备一定流动性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缺乏创新性和持续改进,未能及时适应认证要求的变化和发展,导致教学管理的职责效能受到制约,专业的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体系是由产出导向、学生中心与持续改进三大支柱构成的立体化体系。其中,产出导向从教学管理体系设计的框架构建阶段即为目标厘定指明了方向,学生中心则明确了教学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性聚焦点,持续改进则是教学管理体系设计后续优化中逐步完善。

(一)基于产出导向,完成人才培养理念系统性转变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教学管理体系与其他类型管理体系关键区分点。以产出导向为驱动的专业认证教学管理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度与培养过程的指向性,促成了人才培养理念的系统性转变。

在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学管理体系设计在框架搭建阶段即有清晰明确、具有操作性的目标指向。区别于传统教学管理体系从学科理论确定课程建设,该体系侧重从工程实践的实际需求倒推教学管理体系的整体目标设定,再将整体目标拆解至不同实践类型、不同学科理论下的课程安排、毕业要求等教学管理环节。这使得目标指向更加明确,目标制定过程中严谨的定位、调研、听证、公示等步骤,确保教学管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形成教育教学合力。

另一方面,形成目标管理闭环是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也是对成果导向中成果标准的回应。产出导向吻合时代发展趋势、切合产业发展需求,能够产生实际影响。在专业认证理念下,教学管理设计旨在输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意味着教学管理体系设计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迭代、正向循环,以适应产业需求的变化。

(二)强调学生中心,切实推动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

学生中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本化管理的核心,也是其内涵式发展下教学管理设计的内在要求。学生中心理念强调教学管理设计的连续性,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实践评价等环节均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需求,同时在个体层面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完成从传统学科教育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再到企业实践与产业建设的顺利衔接过渡,避免误入形式主义、教条式规约的歧途。同时,教学管理设计连续性的保持也意味着教学管理相关规定要围绕学生中心,这和成果导向下教学管理目标设计的要求一脉相承,教学管理设计中有必要通过相应的监督审计环节确保其连续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教学管理价值导向是学生中心,不是功利主义教学任务,而是在教学管理体系设计中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小班导师制等方式打造融合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分科式课堂教师灌输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工程教育阶段即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注重持续改进,促进教学管理体系持续优化

教学管理强调持续改进理念,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其与持续改进理念相一致,满足工程领域不断发展需求。[4] 通过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等方法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确保教学管理条线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学生培养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同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扭转工程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事务性倾向,从预后视角转变为提前预判,制定多样化预案,以提高管理效率并避免问题的发生。

持续改进还需要关注专业认证理念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学校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应达成共识,教务处统筹规划,适当放权,为教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弹性空间。二级学院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学校教学安排,还需要主动承担教学责任,确保不同课程衔接连贯,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在课程设置安排方面,以工程教育专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为出发点,政策引导,持续改进,定期评估教学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针对认证标准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评价指标,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主体积极性,推进质量评估,形成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管理闭环。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职责研究

在立体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设计思路下,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教学管理职责研究成为关键内容。深刻理解认证内涵、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认证素养与教学管理体系设计目标框架相呼应,促成了教学管理职责的共识,是承担教学管理职责中分工明确的前提。建立产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切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生中心的内涵要求,是厘定教学管理职责的原则和底线。强调持续改进则是教学管理体系设计的具体实践,为后续优化提供保障。进行过程监控、深度贯彻认证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推进专业持续发展与教育管理体系设计的工程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真正实现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深刻理解认证内涵,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认证素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层面、教学管理层和教师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5] 高校应深入把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教育水平。此外,在教育部相关专业认证办法基础之上完善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工作、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等具体实施办法,为后续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建立培训机制和组织,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认证培训,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的认证素养,更好地满足师生需求,提升教学能力和认证业务技能。


教学管理层应完善教学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认证职责,健全激励与考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积极作为的教学管理队伍,推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6] 同时,教学管理人员应参加专业认证交流会议、专题讲座,与企业进行相关调研学习,深入领会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明确认证标准内涵、重点工作和认证程序。

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观念,强化认证质量,将教学作为认证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遵循学生知识建构规律,准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对OBE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科学制定符合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提高自身的工程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7]

(二)以学生为中心,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重要依据,还承载了学生中心教育价值转型和模式转变的关键任务。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同,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学活动的核心焦点在于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提升。在构建教学评价机制时,教学管理者应秉持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的发展相一致原则,对照毕业要求和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建立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机制,并确保学生为中心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需要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推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一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以产出导向为指引,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评价必须强调过程性。确保各个教学环节始终紧密契合教学目标,及时纠正任何偏差,保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全面贯彻。

(三)进行过程监控,深度贯彻专业认证理念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实施过程监控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责的重要环节。过程监控应以认证理念为立足点,围绕学生中心,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以及资源保障等环节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方案与认证理念保持一致。同时,应关注学生意见,将学生发展需求融入到监管体系中。在制定清晰的监控指标和相应的权重中,细化专业认证要求,为过程监控框架提供明确方向和可操作的指导。

此外,在教学管理中,可以采用多维度、多渠道的监控方法。如采用轮值制度,促进工程教育专业在不同院校之间的相互监督,确保监控的客观性。或者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控,生成不同院校之间的横向对比数据,为提高教学管理实效提供有力参考。还应发挥数据优势推进信息化管理,如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的教学数据展开深度挖掘,提取对教学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整合上述数据资源,有助于为教学管理者提供精准化的决策支持。

(四)多方协同互动,形成教学管理联动效应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指导下,强化主体间的互动,以实现毕业能力评价。学校、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尤为关键,各主体应针对学生毕业所达成的能力进行统一规定,确保教学管理环节形成协调一致态势。首先,建立跨学院、跨专业沟通渠道,促进资源互通,为后续教学管理协调工作提供资源交互渠道。其次,在全校层面制定具有一定关联度和统一性的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保证各学院和专业的一致性。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对各学院在数学、自然、人文类课程等方面的配合度加以评价。

另一方面,整合多方资源,推进专业持续发展是优化工程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路径。打破学校间和校内部门间的界限,建立教学管理条线的互动和交流机制,从而构建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鼓励跨部门合作,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拓展学生交叉学科知识面。其次,充分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通过校友资源带动本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实践资源,或通过产教融合提高教育资源的流动效率。对于非技术领域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可以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建设等资源,融入工程教育理念,开拓多元化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项聪,郭雅兰. 工程教育认证的内在逻辑及自我超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65-69.

[2]欧珺,吴福根,杨文斌.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7):209-212+224.

[3]顼迎芳,赵栋栋.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4):11-20+107-108.

[4]许海岚. 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9):158.

[5]王广,欧阳红,李林永. 地方应用型工科类高校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6):1-4.

[6]胡元林. 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督导的转向与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0(5):47-49.

[7]邓淼磊.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