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探访常州大学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未来机器人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发布时间: 2024-11-19    访问次数: 10

11月13日上午10:00,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智造“向新力”》系列节目走进常州大学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进行约35分钟的直播报道,深度聚焦学院“工程为基、创业导向、多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百度直播、微博、快手等新视力平台同步播出。

央视财经体验官刘钰骅轩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她介绍道,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作为独立建制的学院,聚焦机器人产业,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遴选50名工科学生集中培养,建成了科、教、产、融、创于一体的现代科创产业学院。

刘钰骅轩与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院长徐淑玲进行了深入对话。徐淑玲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共建运行模式和科教产融创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她指出,这是一个集“科、教、产、融、创”为一体的新型科创产业学院。这里的“科”“教”是学校的主业,“产”是围绕学院附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融”和“创”是常州市给予学院的支持与平台,将融资、创业要素引入学校培养中。因此,学院是非常典型的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建的产业学院,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这里面有两个要素。一是创业。硬科技创业要求扎实的工程能力,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跨领域产业,对学生跨学科能力要求很高。我们传统的培养是单一学科、单一专业,而我们的培养模式是跨到机、电、信三个领域,所以我们重新迭代了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他们自己专业的知识,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实现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的目标,也具备了初步跨学科融合与理解的能力。二是实践。传统的实践更多的是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这些比较容易在浅层次中迭代,跨学科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制人才培养,是培养工程人才很重要的手段、也是很有效的手段,我们将这些实践环节全都整合成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的项目制课程,低年级学生的项目主要是提升学生解决确定型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高年级的项目则是面向真实场景的项目。”徐淑玲介绍道。

在体验官探访途中,看到了学生们在紧张、有序地调试着自己开发、研制的特种机器人和产线项目。

“这是学院自主研发的倍捻机巡检机器人,它是一套集成机械、控制、视觉软件的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导航、实时监测倍捻机的断纱情况并及时反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机器人实验室大三学生邹晨基介绍道。

在书签产线教学现场,储开斌老师详细介绍了学院的特色项目课程之一《机器人入门项目:系统集成项目》——智能书签生产线的研制、开发及这个项目设置的初衷。

自动驾驶机器人、倍捻机器人、书签产线等一个个面向真实场景的机器人项目,展现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随后,刘钰骅轩探访被徐淑玲称为“母鸡竞赛”的机甲大师赛备赛团队,还饶有兴趣亲自体验了学生们自主研制的机甲。

在机器人产业学院,还有一类项目就是竞赛项目。其中,一个典型的竞赛就是机甲大师赛,它与课程内项目不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还激发了潜能,使他们能够与全国顶尖高校的学生同台竞技,追求超越满分的表现。

在机甲大赛训练现场,潘兵老师详细介绍了今年的备赛情况,展示了学生们正在调试的机器人。这里,每一台机器人的设计都是综合应用机、电、信、控、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参与竞赛,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院拥有一支跨学科团队指导老师的队伍,他们不仅指导学生设计机器人,还引入了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及产品开发的全套流程,使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真实的工程挑战。

此次央视的探访,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常州大学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的窗口,更凸显了常州这座智能制造名城关注、扶持科技创新,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以及“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创新发展理念的常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