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与中国企业创新的商业化
摘自“每日paper”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4-10-10 访问次数: 12
Source: Hsu, D.H., Hsu, P.-H., Zhou, K., Zhou, T., 2024.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and Commercializing Chinese Corporat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https://doi.org/10.1287/mnsc.2022.00788
摘要
本文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研究型大学为样本,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商业化与其产学研合作 ( IUC ) 经验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企业的 IUC 经验构成了一种不可模仿的互补资产,促进了其技术商业化。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当企业有更多的专利被分配给大学或与大学工作人员合作发表更多学术论文时,企业会产生更多的新产品销售和更多的产品导向型专利。当企业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企业所处的行业对基础科学的依赖程度较高以及企业与合作大学的距离较近时,这种关系会得到加强。其他测试指出了企业 IUC 经验有利于其技术商业化的四个渠道:知识获取、人才招聘、直接技术转移和技术互补。
贡献
首先,我们扩展了 Teece 的 PFI 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可模仿的、互补性的资产企业 IUC 经验——Feldman(1994) 中提到过,但没有加以开发。我们的扩展将 PFI 框架与(1)关于 IUC 的文献(强调企业和大学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失败的原因)和(2)关于溢出效应的文献(分析为什么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获益更多)联系起来。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三种调节 IUC 经验作用的偶然性因素:吸收能力、科学依赖和地理邻近性。其次,我们的研究响应了 Agrawal(2001) 的呼吁,即在拥有不同制度和制度的国家收集更多的 IUC 数据,因为中国经济一开始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研发能力较低,但在过去30年里,高等教育投资和政府指导不断升级。当然,中国的背景本身就很有趣,也很重要,因为最近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出现了激增。我们独特的数据集覆盖了中国约9.3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其270多万项专利和70万篇出版物)和153所大学(其60万项专利和1100万篇附属出版物),使我们能够对中国企业层面的 IUC 进行全面分析。第三,我们为中国情境下公共研究/大学的外部性提供了大规模证据。我们收集了中国企业和大学的专利(转让和再转让)、出版和发明者记录,使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探索大学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之前在中国 IUC 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记录的专利。因此,我们的研究为当前关于 IUC 是否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方法
OLS
数据
数据:1994-2016
工业企业数据:国家统计局,50多万家独立工业企业的全部信息
专利数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1994年至2016年期间的2789133项专利申请和93303家拥有至少一项授权专利的公司
大学专利数据:重点关注39所“985”大学,112所“211”大学,确定了从1994年到2016年,这些大学申请的553316项大学专利
出版信息:中国知网,将公司和大学名称与论文作者单位进行匹配后,确定了1994年至2016年公司发表的论文742164篇,大学发表的论文11091518篇
IUC 经验测算
IUC 专利数量:这些专利被定义为同时分配给公司和大学的专利。在1994年至2016年的样本期内,确定了20388项 IUC 专利
IUC 论文:这些论文被定义为由公司员工和大学工作人员共同撰写的论文,确定了66200篇 IUC 论文
IUC 经验:使用发生率和频率来表示
IUC Dummy:如果公司在 t-4 至 t 年有 IUC 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则等于1
IUC Count:表示IUC 专利( IUC 论文)的数量
技术商业化:用公司在第 t+1 年的新产品销售来衡量
产品创新:第 t+1 年的产品导向专利数量和未来5年的引用量
主要结果
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企业联合专利和联合出版的 IUC 经验与我们的技术商业化措施正相关。基于大学科技园从地方层面推广到国家层面以及大学在周边省份设立分校这两组对本地企业科技创新的外生冲击进行识别检验,结果是稳健的。这些测试有助于我们减轻对遗漏变量的担忧。
在相关理论的推动下,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当企业的吸收能力较高时,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更依赖基础科学时,当企业与合作大学的距离更近时,IUC 与技术商业化的关系会得到加强。这些假设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其他测试指出了企业 IUC 经验有利于其技术商业化的四个渠道:知识获取、人才招聘、直接技术转移和互补技术的结合。